四川大学-科普实验-全国决赛特等奖
参赛题目:掌心里的天机——从旋光、特异性识别到手性污染
摘要: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化学物质均具有手性。为了向大众介绍手性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,本项目研究并改进了三个适合手性化学物质科普的实验:手性万花筒、简易旋光仪和手性指示剂。手性万花筒可简单鉴别手性物质与非手性物质;简易旋光仪可直观地区分手性物质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,并检测手性物质的旋光度;手性指示剂无需仪器,通过颜色变化就可分辨特定结构的对映体,适合向更专业的人群展示手性物质的特异性识别。这三个科普实验深入浅出,操作简单,现象生动有趣,在早期科普实践中展示效果良好。
奖状:

视频:
四川大学-新创实验-西南赛区一等奖
参赛题目:多孔材料比表面积的测定及其CO2捕集
摘要:本实验针对原有物理化学实验《流动吸附法测定多孔材料比表面积》数据重复性差和内容单一的问题,从仪器和内容两方面对原有实验进行了改进。通过改进流量计和设计可自动封闭的吸附仪,显著提高了实验数据的重复性。该改进装置在实际教学中的试用表明其具有可推广性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拓展实验内容,引入多孔材料的典型应用—CO2捕集。本实验将前沿科技与经典实验结合,体现了科教融合和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,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,增强专业认同感,有益于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。
奖状:

四川大学-新创实验-西南赛区二等奖
参赛题目:显影者 — 淀粉基碳量子点荧光材料的合成与指纹提取
摘要:碳量子点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是近几年科研领域一种热门的荧光纳米材料。本项目在科教融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,将科研热点与本科实验教学相结合,探究了反应物配比、反应方式、反应时长、产物浓度、溶液 pH 等多项制备条件对碳点材料性能的影响。研究结果表明:采用尿素与柠檬酸为原材料,控制两者的配比为 1:3,微波高火反应 2.5~4 min 或马弗炉 200℃ 反应 1 h,均可获得荧光性能良好的碳点材料。在综合创新实验课堂中,学生在合成的碳点材料中引入淀粉基底,所得的淀粉基碳点荧光材料可应用于多场景的指纹检测。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发散思维,增强学生在社会安全领域的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。
奖状:
